京城皮肤全国连锁医院:北京唐山郑州徐州

中医是如何治疗痤疮的?

时间:2023-08-16发布来源:河南京城皮肤中医院

痤疮的病因病机:

   历代文献中记载痤疮的病名有“疱、酒鼓、鼓、粉刺、面粉渣、肺风粉刺”等不同的称谓。但痤疮的病因病机所论不多,仅以外邪、湿聚、血热立论。如《素问。生气通天论》云:

“劳汗当风,寒薄为皶,郁乃痤。”又云:“汗出见湿,乃生痤痱。”指出本病由于寒邪、热邪、风邪,湿邪郁于肌表,闭阻经络,脂凝邪聚而成痤。《外科正宗·肺风粉刺酒齄鼻》曰:

“粉刺属肺,齄鼻属脾,总皆血热郁滞不散,所谓有诸内,形诸外。”《外科大成·肺风酒刺》亦云:“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。”认为风热之邪侵入体内,或素体血热,

或嗜食辛辣、肥甘,助生内热,日久累及血分,而成血热郁滞,于是发为痤疮。近年来,中医从传统的风热、肺热、血热发病理论基础上,提出了血瘀、湿热、痰结、肾虚等观点。禤国维

认为痤疮的发病多为肾之阴阳失调,阴虚火旺,或肺胃虚热郁滞,上攻头面而成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有中医认为肺胃热盛是痤疮的主要病机,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痤疮,均有肺胃热盛的病理基础;肝、肾亦与痤疮的发病关系密切。还有中医认为从经络辨证的角度来看,肝经有分支循行

至面颊、口周、前额,肝上注于肺,二者相通,肺经之病与肝经之病相互影响,痤疮的发生发展与肝密切相关;另一方面,中医素有“肝肾同源”之说,肝肾阴阳,息息相通,相互制约,

协调平衡。有医家认为,痤疮的内在病因以肾阴不足为主;《女科撮要》曰:“十二经脉,三百十五络,其血气皆上注于面”,可见颜面与冲任经脉的关系密切。烟建华提出对于临床两乳胀痛,

痤疮于经期加重,行经后减轻,烦躁易怒的痤疮患者,其病因主要与肝经郁热、冲任失调有关;另外有学者提出在任何一种类型的痤疮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瘀[2]。

痤疮的中医药治疗:

1、内治法:应根据发病时间长短,皮损形态等不同表现分型论治,随证加减。
   肺经风热证:皮损以红色或肤色丘疹、粉刺为主,或有痒痛,小便黄,大便秘结,口干;舌质红,苔薄黄,脉浮数,相当于痤疮分级中的Ⅰ、Ⅱ级。应疏风宣肺,清热散结,方药为

枇杷清肺饮或泻白散加减,中成药可选栀子金花丸等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脾胃湿热证:皮损以红色丘疹、脓疱为主,有疼痛,面部、胸背部皮肤油腻;可伴口臭、口苦,纳呆,便溏或粘滞不爽或便秘,尿黄;舌红苔黄腻,脉滑或弦,相当于痤疮分级中的Ⅱ、

Ⅲ级。治法应清热利湿,通腑解毒,方药为茵陈蒿汤或芩连平胃散加减。便秘者可选用中成药连翘败毒丸、防风通圣丸等;便溏者可选用中成药香连丸、参苓白术散等。

   痰瘀凝结证:皮损以结节及囊肿为主,颜色暗红,也可见脓疱,日久不愈;可有纳呆、便溏,舌质淡暗或有瘀点,脉沉涩,相当于痤疮分级中的Ⅳ级。治法应活血化瘀,化痰散结,

方药为海藻玉壶汤或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,中成药可选丹参酮胶囊、大黄蛰虫丸、化瘀散结丸、当归苦参丸等。

   冲任不调证:皮损好发于额、眉间或两颊,在月经前增多加重,月经后减少减轻,伴有月经不调,经前心烦易怒,乳房胀痛,平素性情急躁;舌质淡红苔薄,脉沉弦或脉涩,相当于

有高雄激素水平表现的女性痤疮。治法应调和冲任、理气活血,方药为逍遥散或二仙汤合知柏地黄丸加减,中成药可选用逍遥丸、知柏地黄丸、左归丸、六味地黄丸等。

2、外治法:中药湿敷:马齿苋、紫花地丁、黄柏等水煎湿敷,每日2次,每次20min,用于炎性丘疹、脓疱皮损,起到清热解毒,减轻炎症的作用。中药面膜:颠倒散(大黄、硫磺等量研细末),用水或蜂蜜调成稀糊状,涂于皮损处,30min后清水洗净,每晚1次。用于炎性丘疹、脓疱、结节及囊肿皮损,起到破瘀活血,清热散结的作用。

痤疮的中医治疗特色

   1、从风论治: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劳汗当风,寒薄为皶,郁乃痤”;《石室秘录》云:“粉刺之症,乃肺热而风吹之”;《儒门事亲》《外治寿世方》中有“风刺”的记载。因此

古代医家注重从风治疗本病。从风论治又分为风热和风寒,疏散风寒常用防风、白芷、荆芥等。发散风热常用的药用有菊花、薄荷、蝉蜕、牛蒡子等。菊花,《纲目拾遗》云:“专入阳分。

治诸风头眩,解酒毒疔肿。”薄荷,《本草纲目》云:“利咽喉、口齿诸病。治瘰疬,疮疥,风瘙瘾疹。”蝉蜕,《本草纲目》云:“治头风眩运,皮肤风热,痘疹作痒,破伤风及疗肿毒疮,

大人失音,小儿噤风天吊,惊哭夜啼,阴肿。”牛蒡子,《本草纲目》云:“消斑疹毒。”这些都是古代医家治疗痤疮及皮肤病的常用药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2、从肺论治:主证为肺经风热,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而上行过胸,肺经有热,则循经上熏,壅于胸面,故胸面生疹。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决》云:“肺风粉刺,此症由肺经血热

而成”。临床见颜面、胸背散在红粟,色淡红或鲜红色,或伴痒痛,舌红苔薄黄,脉浮数。治宜清肺散热,主要药物:黄芩、桑白皮、枇杷叶、甘草、栀子、连翘、金银花、黄连、白花

蛇舌草、生地、丹皮等。使用频次最高为黄芩、桑白皮和枇杷叶。枇杷叶,苦,微寒。归肺,胃经,具有清肺经风热,降逆止咳之功。《食疗本草》云:“枇杷叶,煮汁饮,主渴疾,治肺气

热嗽及肺风疮,胸、面上疮”;《本草再新》云:“枇杷叶,清肺气,降肺火,止咳化痰,止吐血呛血,治痈痪热毒”。黄芩,苦,寒。归肺、胆、脾、大肠、小肠经。有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

止血安胎之功。《日华子本草》云:“黄芩,下气,主天行热疾,疗疮,排脓”;《神农本经》云:“黄芩,主诸热黄疽,肠僻,泄利,逐水,下血闭,(治)恶疮,疽蚀,火疡”。临床上

这些用药均为各代医家常用的清肺热之药。

   3、从脾胃论治:主证为胃肠湿热、脾虚湿热及肺胃湿热,足阳明胃经起于颜面而下行过胸,胃经积热,则循经上行,滞于胸面,而生痤疮。临床见皮疹红肿疼痛,或有脓疱,伴见口臭,

大便黏滞不爽,纳呆,尿黄。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等。主要药物有黄芩、栀子、茵陈、黄连、大黄、薏苡仁、甘草、桑白皮、连翘、金银花、蒲公英、生地等。黄芩,《别录》云:“疗痰热,

胃中热”;《日华子本草》云:“下气,主天行热疾,疔疮,排脓”。栀子,《本经》云:“主五内邪气,胃中热气,面赤,酒疱皶鼻,白癞,赤癞,疮疡。”茵陈清湿热。黄连,《别录》云:

“调胃厚肠,益胆,疗口疮”。大黄,《别录》云:“除痰实,肠间结热”。

   4、从肝和冲任论治:主证为肝经郁热、冲任失调,临床症状主要是伴有痛经、月经不调等症。主要药物有益母草、香附、当归、柴胡、白芍、红花、丹参、女贞子等。益母草,《纲目》云:

“活血,破血,调经,解毒”。香附,《滇南本草》云:“调血中之气,开郁,宽中”。当归,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云:“入心、肝、肺三经”;李杲:“当归梢,主症癖,破恶血,并产后恶血

上冲,去诸疮疡肿结”。柴胡,《本草再新》云:“入心、肝、脾三经”,和解表里,疏肝。白芍,《日华子本草》云:“治风补痨,主女人一切病”,养血柔肝,缓中止痛,敛阴收汗,主治

月经不调。

  • 健康热线:0371-6030 9999
  • 医院地址:郑州市郑东新区商都路18号
  • 门诊时间:8:00-18:30(节假日无休)

ICP备案:豫ICP备16018384号

河南京城皮肤中医院微信服务号